网站首页 关于研究院 新闻中心 领导活动 本院咨讯 热点专题 通知公示 专家观点 节会活动 本院领导 人物专访 院长讲茶 公益千茶宴

赓续延安文艺红色基因,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复兴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发布日期:2023-12-20 浏览量:109 


编者按:

学习党史是常学常新、常悟常得的过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部署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之以恒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不懈学党史用党史,不断探索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机关党总支特面向协会全体党员干部举办“学党史 悟思想”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征文活动,部分优秀文章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上发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0年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实践的重要成果,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催生了大批服务人民并为人民所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讲话》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为了解决文艺界的思想问题,延安文艺界于1942年5月在延安连续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后,在毛泽东发表的两次演讲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入总结现代中国文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未来文艺发展的根本需要和目标,所提出的具有思想前瞻性和理论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对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毛泽东《讲话》与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吸引了大批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的知识分子,他们为延安的新气象所吸引,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反映火热革命斗争的优秀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自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出版报纸刊物共计251种(其中主要是文学艺术类刊物),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100多个。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很好地发挥了文艺在抗战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延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当地的文化人群体主要来自于国统区或沦陷区,其中不少人不习惯于纪律的约束,有着自由散漫的特点,与普通工农之间有着天然的隔膜。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为避免党的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左”、右倾错误再次发生,毛泽东决定开展一场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文艺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根据党内分工,由毛泽东亲自负责文艺界的整风工作。1942年4月27日,毛泽东与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何凯丰联手发出请柬,邀请100多位延安文艺工作者参加文艺座谈会,就作家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后期延安及整个40年代,中国文艺工作者以《讲话》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抵御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不断统一内部的文艺思想,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

 (一)文艺创作的社会功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对文艺功能和意义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鲜明特征,毛泽东的《讲话》将其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深刻揭示了革命文艺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认为,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少了它们整个机器将无法运转。因此,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把革命文艺与革命工作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从而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毛泽东对革命文艺地位和作用的判断,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其中所包含的重要理论问题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讲话》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毛泽东从特定的革命斗争需要出发,坚持文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更注重文艺的宣传、教育和鼓动作用,更强调文艺工作对革命事业的紧密配合。

 (二)文艺创作的基本宗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在《讲话》的“结论”部分,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观点,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基本宗旨和发展方向。

 文艺和人民的关系问题,决定了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方向,也体现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是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毛泽东在分析抗战时期的文艺时认为,有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主义的文艺,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文艺,还有为帝国主义者服务的汉奸文艺,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艺则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毛泽东结合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把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作为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应当说,毛泽东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制高点,并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把握和确立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方向的,这一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文艺创作的源与流: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为依据,毛泽东在《讲话》中深刻揭示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而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流。从根本上帮助作家认清了解、体验和把握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扎实、深入、全面的生活体验,文艺创作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毛泽东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既然认识到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革命作家就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源头,进行持久而深入的生活体验,才有可能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毛泽东提出作家要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并在这种深入中转变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立足点。“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唯有如此,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深得工农兵群众的喜爱。

 (四)文艺创作的艺术性: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文艺创作是一种艺术创造,必然涉及艺术性的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他认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虽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唯一的源泉,可艺术反映是经过作家的头脑加工和改造过的,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典型,更带普遍性”。毛泽东从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美与艺术美的比较中,阐明了文学艺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深化了对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关于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毛泽东表示“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我们的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根据工农兵所想所需去普及,沿着工农兵和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同时,他指出文艺能动反映的关键在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斗争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加工,从而“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二、习近平文艺讲话与新时代中国文艺复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隔72年,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与毛泽东同志《讲话》一脉相承,在深度把握古今中外文艺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实现中国文艺复兴”这条主线,紧扣人民性、大众化、时代性、民族性等关键词,结合中国文艺的现实语境和历史诉求,从历史、文化和民族的高度,重新定位了文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对文艺参与并且推进历史进程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新时代中国文艺走向健康和繁荣指明了道路。

 (一)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基本属性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将人民性视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这既是对百年中国文艺最重要经验的准确概括,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艺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近年来,全国文艺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大批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接地气、连民心的精品佳作;积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社会效益持续彰显;大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关活动,十余万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受益群众超6亿人次;面向老少边穷地区的公益演出逐步常态化,用高品质的文艺活动不断丰富农村居民、社区居民、老红军、留守儿童等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加强精神扶贫力度。

 (二)大众化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向度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长期而深入地在大众的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学习,这样才能“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习近平指出,作家要做到身入、心入、情入,真正从心理层面和情感层面融入人民,“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这样才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深刻情节和动人形象。

 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当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出一大批有情怀、有温度的现实题材文艺佳作,浸透着对时代的关照和对人民的关切,生动展示了社会大众的生活百态。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2022年初,根据梁晓声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的央视年代剧《人世间》火爆荧屏,累计吸引超过4亿观众,赢得收视与口碑双丰收。该片聚焦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横跨五十年历史,以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社会沧海桑田般的时代变迁。《人世间》之所以能引起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广泛共鸣,原因在于其所呈现的是中国老百姓的情感命运,没有主角光环,只有普通人平凡真实却难以顺遂的一生,其对历史细节和环境氛围的精准还原,一下唤醒了观众关于那个年代的鲜活记忆。动画电影《雄狮少年》是近年来国漫里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影片将视角对准乡村留守儿童和底层打工人的悲惨遭遇,以广东民间传统文化舞狮为载体,在呈现残酷现实世界的同时给人以希望和感动。

 (三)时代性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使命担当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习近平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大势,洞悉时代本质,胸怀远大理想,心系复兴伟业,倾情抒写奋进新时代的火热实践,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近年来,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从不同角度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应时代关切,担当时代使命,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生动注脚。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聚焦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历史性经典瞬间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严酷环境下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感人历史;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艺术地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理想飞扬的澎湃岁月;抗疫报告剧《在一起》以各行各业的真实人物、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抗击新冠疫情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动人舞蹈诠释经典红色故事,以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向死而生的勇气感动无数观众;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用真实生动的故事,全景式展现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千百万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民族性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的民族化要紧紧把握民族精神这个核体展开,彰显民族精神即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倾力描绘中国色彩、讲好中国故事。然而,民族化绝不是简单复古、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并进行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其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被列入的十五个重大工程项目之一,标志着我们对中华民族博大恢宏、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学遗产的发掘、收集、整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推动形成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文化氛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作为民间文艺国家级最高奖项,为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成为中国民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品牌活动。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类综艺屡屡出圈,在年轻群体中成为“爆款”;《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国漫电影叫好又叫座,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2022年央视春晚上惊艳众人,通过传统艺术的当代表现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意象以无限的想象力与生命力……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生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传承延安文艺红色基因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发挥文艺活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潜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