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从1839年持续到1842年,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5个通商口岸,允许自由贸易,并赔偿英国白银2100万两,其中600万两用以赔偿林则徐所销毁的英商的鸦片。
在《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在五个通商口岸中,福建省独占福州、厦门两个口岸,原因就是因为武夷山的茶叶。
在17世纪的英国,“武夷山”是茶叶的代名词,在英国诗人蒲柏的《夺发记》和拜伦的《唐璜》里都曾经用过这一称谓。虽然英国打赢了鸦片战争,条约也极有利于英国人,但英国人要喝茶,还得花钱从中国买。于是英国政府打算另辟蹊径,从中国获得茶种后,在印度建设茶园自己种植。而此时的清政府,深知茶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将茶树和茶种一并列为禁止对外贸易的商品,对走私茶树茶种,最高可处以死刑。而且五口通商也只限定在五个口岸,外国人被严禁进入内陆其他地区。
为了盗取茶叶的秘密,东印度公司派遣拥有植物学知识和中国经验的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1849年2月,这个苏格兰商业间谍身负窃取茶叶种植、烘培技术秘密的任务,在乔装改扮后,同雇佣的中国随从一起到了武夷山。事实上早在1843年,福琼就受命于皇家园艺学会,第一次来到中国调查旅行,进入了茶叶种植区域的边缘地带。早在那时候福琼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绿茶和红茶来自同一种植物。福琼从武夷山“满载而归”回到印度,但他偷来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红茶。福琼认识到,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于是,他再次回到武夷桐木关招聘了八名制茶工人,并于1851年3月把他们以及秘密获得的茶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这批中国茶树最后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和大吉岭。
几年后,福琼完全掌握了茶树的种植与制茶的技术。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及锡兰都引进茶树工业。从此,印度红茶横空出世,阿萨姆和大吉岭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红茶生产地区,印度成为红茶出口第一大国。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欧洲各国的红茶市场也逐渐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